社会
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历史起源
人类从一万年前就已经学会群体生活,并渐渐形成原始部落;在这个原始部落里,他们因为周遭的环境所影响,会迁居或是定居,并慢慢培养生活方式习惯,而演变成独特的文化。当这个文化变得比邻近的部落较为先进或强大,并互相影响,便形成了文化圈。当这个族体变得壮大或人数众多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一个地方定居并把一个聚居点建立起来,变成文明社会和城市文明。
社会一词并没有太正式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由于社会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社会和人类社会一般具有相同的含义。在科学研究和科幻小说等等里面,有时亦可作“外星人社会”。狭义的社会,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体人类活动和聚居的范围,例如是村、镇、城市、聚居点等等;广义的社会则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大范围地区或一个文化圈,例如是英国社会、东方社会、东南亚或西方世界,均可作为社会的广义解释,也可以引申为他们的文化习俗。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做社会学。
社会变革
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Gerhard Lenski),根据科技、信息交流和经济几个方面把社会分类为:(1)捕猎社会(2)低级农业社会(3)高级农业社会(4)工业社会。捕猎和采集为主的部落定居下来成为农耕村镇,而村镇又会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最终成为城邦,或者国家。
这种分类与人类学家Morton H。Fried 和综合理论家Elman Service的早期分类相似。而后者又根据社会不平等的变革和国家制度的地位,创建了人类文明通用的社会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捕猎采集者的组合,通常人人平等;部落或种族形式,有一定地位权力的高低区别,有首领的分级形式。
文明社会,拥有不同级别的政府机关和制度,复杂的组织和级别。
人性社会,建立在人类本身之上的社会,包括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明朝着更为复杂的组成形式发展。这种文明的发展变革对团体的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强烈反对这种文明发展的严格阶段的分类方法。事实上,更多的人类学研究数据证明复杂性(文明、人口增长和密度、专门化等等)并不总是采取分等级或者分阶层的组织形式。
另外,文明相对论作为普及的途径/伦理已经广泛代替了关于文明的原始概念,"较好/较差,或者发展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科技和社会组织)。
变革本质
一直以来,一些学者对社会的类型、功能、构成、特征等,有深刻地研究。但是,对于社会为什么不断变革,或者说有的社会被淘汰,而新的社会登历史的舞台,什么样的社会得民心,受到好评和拥护?阿德长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在著作《财富论》中有深刻地剖析,弥补当前这个领域的空缺。
一、社会是不断变革的
从“宏观”方面看:原始社会制度被 奴隶社会制度代替,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代替,封建社会制度又被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代替等;从”微观”方面看:在资本主义初期,雇佣工人没日没夜的工作,后来被8小时的工作制度所代替,再后来又被5天制度所代替等。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地出台都标志着人类社会在进步,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社会制度不断更替呢?
二、社会变革的内因
有一句中国式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见证了多少“帝王”的兴衰成败,也是对那些“兽性”的暴君无情的鞭挞。秦王朝昏庸残暴的覆灭,映衬出汉高祖宽厚仁慈的优越;蒋介石横征暴敛的溃败,折射出毛泽东自力更生的成功。
顺着秦王朝覆灭的辙印,俯瞰着人类社会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足迹,试图寻觅社会制度更替的共性。我们做学问,搞研究,并不是做历史的记录员,而是透过具体事件,挖掘事件的共性。我们不难看出有一条红线始终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这条红线就是: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为“生命权”抗争,社会制度的职责就是实现个人“生命权”;个人“生命权”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生命存在和发展权利”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进步的准则。
要重视和完善国民的“生命权”是优越的社会制度。也就是说,“重视和完善人们生命权”的社会制度能够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相反,“漠视和践踏人们生命权”的社会将被人们咒骂和唾弃。生命权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即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权利。生存权是指个人享有生命存在的权利,发展权是指个人享有获得维持生命存在和提高生命质量所需资料的权利。
三、变革的红线
顺着秦王朝覆灭的辙印,俯瞰着人类社会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足迹,试图寻觅社会制度更替的共性。我们做学问,搞研究,并不是做历史的记录员,而是透过具体事件,挖掘事件的共性。我们不难看出有一条红线始终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这条红线就是: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为“生命权”抗争,社会制度的职责就是实现个人“生命权”;个人“生命权”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生命存在和发展权利”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进步的准则。
四、制度变迁
社会的存在以个人的存在为基础,个人利益的实现又以个人生命存在为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以人的存在而存在,“个人生命存在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完善支配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因此, “个人生命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完善就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红线, 就是社会制度变迁规律。也就是说,一种社会制度是否进步,衡量的标准应该是:个人的生命和财产是否得到了保护。
诚然,人们自始至终为“生命权”抗争,就是不辞辛苦地寻找“个人生命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的社会制度。因此,个人生命和利益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就是“得民心”的社会;当个人生命和利益得不到保障时,当打着国家的旗帜横征暴敛,甚至草菅人命时,这样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岌岌可危。本观点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
五、优制度取代劣制度
平心而论,个人生命和利益是第一位的。正如俄罗斯联邦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所说“任何国家的发展,任何国家的成就、追求,都绝不能以人的痛苦和失去生命换取。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高于人的生命的价值。” 如今,温总理在自诩为最“优越”的社会主义中国倡导和推广“政治改革”,不就是要把被社会“窃走”的自由和民主归还给老百姓吗?不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个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权利”吗?不正是“社会制度变迁规律”的迫切需要吗?你看,邓小平同志多伟大。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正是顺应了“社会制度变迁规律”,兼顾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从而体现出强大生命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1991年6月,美国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机构在莫斯科做了一次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掌握着高层权力的党政要员。调查采取特定小组讨论的方式,一般要同调查对象进行4-5小时的谈话,通过谈话以确定他们的思想观点。分析结果是:大约9。6%的人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他们明确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12。3%的人具有民主社会主义观点,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76。7%的人认为应当实行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存在最长、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党的干部队伍内竟有那么多的人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在令人震惊。可见,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得民心,已经跃然纸上。
社会主义,就意味着公有制,就意味个人财产终究有一天被国家无偿占有。因此,这些“吃饱喝足”的达官显贵利用手中的职权大肆瓜分国家财产,为了使这些已经得到的财富有法可依,他们选择资本主义自由市场,集体背叛“社会主义”。这些举措就是拒绝专横独裁,就是拒绝残酷剥削和野蛮掠夺,就是为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合法化”,就是用心良苦地维护“个人利益”不受侵犯,就是社会制度变迁规律起作用——“个人生命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完善的具体表现。社会制度变迁规律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学和理论。
总之,我们倡导“个人生命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得民心”的社会制度,并非要放弃“国家利益”,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了根本的保障,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怎样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个执政者的必修课。
综上所述,“个人生命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完善,就是“社会制度变迁规律”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个人生命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国家利益”越完善的社会,就是优越的社会,就是进步的社会,就是人们支持和拥护的社会。如果说军事力量强大的前苏联惨败于没有硝烟的战场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迷,那么“社会制度变迁规律”就是微启这个迷团的钥匙。如果说“社会制度变迁规律”是当今世界杀伤力最强的武器,那么阿德就是研制这个武器的资深高级工程师。
特征主要有
①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是由人群组成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②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③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社会群体。④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⑤有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都是从前人继承下来的一份遗产;同时,又和周围的社会发生横向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非连续性。⑥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社会类型
卡尔·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并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后来人们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5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为其初级阶段)。
社会学对于社会类型还做了其它区分。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分为:①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这是最早的和最简单的社会,特征为: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生存,社会群体较小,生活区域变动不居,几乎没有专门的劳动分工,建立在血缘和亲属联系的基础之上。②畜牧社会。通常出现于不适于耕作而适于放牧、饲养牲畜的地区。特征是:开始出现剩余产品、私有财产,以及等级、阶级、群体间的冲突和战争,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制度开始形成。③初民社会。是在适于耕作的地区,随着人们初步掌握耕作方法而出现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上升为主要生产方式,狩猎与采集果实降为次要方式,出现了较大规模定居的社会群体,与畜牧社会一样,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④农业社会,又称前工业社会。是随着“犁”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犁的发明,铁具的使用,畜力、风力、水力的应用,为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小作坊手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社会剩余产品大量出现,社会阶级体系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制度、官僚阶层有很大发展。⑤工业社会,又称现代社会。是自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电力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后,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开始形成。出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和劳动分工体系的专业化,形成了现代的官僚制度,以及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化社会机构与制度。同时,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8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认为在这种社会中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得到普及和发展。其特征是:从生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心地位,并且是社会革新与制订政策的源泉;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以及创造出新的“智能技术”。
社会学还从社会组织形式上区分社会类型,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前者又称共同体,指传统的社会。后者又称交往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此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从文化角度将社会区分为无文字社会或曰文字前社会与有文字社会,以有文字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大家知道物质本身没有行为,但物质中蕴涵的四种力却形成了物质的行为:
1。强相互作用力---只在原子核中起作用
2。弱相互作用力---只在原子核中起作用
3。电磁力
4。万有引力
大家知道社会本身没有行为,但社会中蕴涵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四种关系形成了社会行为:
1。夫妻关系
2。父子、母子等关系
3。道德与价值的关系
4。与人、自然界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构成不可简化的复杂性的社会动力学结构,社会中的第1、2种关系(血缘关系)如同原子核中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一样被束缚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是社会的原子结构。
社会中道德与价值的关系类似电磁力中电场与磁场的关系,价值类似电场,道德类似磁场,原来争论几千年的道德只不过是价值的磁分量。
价值场与道德场相互作用已形成目前人类社会行为的主旋律,价值越大道德越小,道德越大价值越小,当人们追求价值时总是要产生这样做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道德思想,文明社会中不道德的思想不能强加于人,价值和道德互为因果,如:世界杯足球赛中足球离脚越远道德越大,足球离脚越近道德越小,黄牌警告多出于此刻,符合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动物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顽固地束缚在血缘群中,而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家庭中走出到血缘关系中,又从血缘关系向非血缘关系迈出了一小步,使自身获得了巨大进步!
制度、法律、条约、合同等等契约都是试图建立道德场来制约社会中的每个人的价值矢量,从而制约人的行为,这是目前人类社会管理方式的本质!
目前中国社会对价值束缚的较严,特别是价值的大小,造成两极分化,价值是一个矢量不但有大小还有方向!
大家还知道人类的历史是人对过去、现在的观察中创造的,就是说我们的观察创造着历史,或者说人类的社会人类自己做主!这意味着我们的一些观念有待于我们的观察来进一步地提升。例如:爱!内容从爱心理,爰人,爱自己,爱家庭,爱他人,爱社会,爱生命,爱动物,爱自然为全部内容。大爱是其根本。爱自己爱家庭那叫原始人,爱他人爱社会那叫进步人,爱心理,爱人,爱生命,爱动物和爱自然那叫现代文明。 大爱类似万有引力,人类的大爱目前被束缚在家庭中。
社会中的家庭是“强、弱相互作用”构成的社会实体称为第一社会,商业等价值活动中的“电磁作用”构成的社会实体称为第二社会。社会中“万有引力”(大爱)构成的社会实体称为第三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以第一社会为主,第二社会为辅,并推动社会向第三社会发展!
社会功能
其主要功能分别为:
①整合的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所谓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
③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积累和发展。
社会组成模式
社交网络其组织的特征模式
社交网络就象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地图,其结构要点例如亲近程度、联系频率、关系种类(亲戚、朋友、同事)决定了不同的社交网络。
社会组织
人类社会经常根据其主要的谋生手段(生产方式)而组织起来。就如上面“社会的发展变革”中提到的,社会学家将社会区分为捕猎社会、游牧社会、农林或简单农业社会、高级农业社会(也称文明社会)。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应该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分类中区别开来。
帮助个体度过危机
通常社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个体度过危机。传统意义上,当一个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需要帮助,例如在出生、死亡、生病、天灾时,需要依赖其他成员的某种形式的帮助——象征性的、精神上的、语言上的、物质上的、经济上的、医药上的、或者信仰上的帮助。这种情况可以在所有的社会文明中看到。典型来说,慷慨宽大的个体和团体,既福利社会,由此获得声望。相反的,社会成员也可以避开或者惩罚那些违背了规则的成员。这种互惠和惩罚的机制,在很多不同人类团体中都可以看到,趋向于成为一种制度或习俗。
互相帮助
很多社会会要求一些个体或者团体去实施帮助和互相帮助。一些社会会给某些做出贡献的个体或者团体授予一定的地位。这种认同是给与个体或者团体以名字、头衔、着装,甚至金钱的奖励。在很多社会,男性尤其倾向这种行为和由此带来的奖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发展趋势与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中,在总结当时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中,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和一些工人政党的错误纲领的过程中,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进行论战的过程中,才论及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和若干基本特征。这些论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二,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只是指出了大致轮廓和发展方向。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根据一定的历条件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所使用的方法。他们正是根据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不断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的,这在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反思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就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就要善于把握时代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使科学社会主义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西方资产阶级未来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性的产物”,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时“繁荣”看作是永恒的,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限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无穷的潜力,是不可被取代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将不断调整其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管理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需对资产阶级所有制进行变革。他们还极力宣扬“两种制度趋同论”,其实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趋同”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鼓吹资本主义永恒论。他们总是设想未来世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统天下,是全世界高度资本主义化,资产阶级的未来观,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总之,只有马克思主义未来观,才正确地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揭示厂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在挫折中奋起,在改革中振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指日可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高潮——定会到来。